什么是减肥医生眼中的“胖”

zz806dd

时间 2024年6月8日 预览 16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608A00DYX00

2024-06-08 14:39·南方周末·发布于广东

(卢俊杰/图)
从今年春节档《热辣滚烫》上映,片中贾玲减肥暴瘦引起讨论,到不久前世界防治肥胖日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有关身材的讨论似乎总会不定期袭向热搜。减肥的背后是审美问题还是健康问题?身材焦虑的背后是与具体生活息息相关的隐秘联结。
“我穷尽毕生之力,最多只能给20万人看病。”看多了“肥胖病”,陈伟感慨,他想把减肥的方法与逻辑向更多人阐释。陈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致力于临床患者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2024年出版了新书《给国人的医学减重指南》。10年前,陈伟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访问学习归来,他的工作兴趣和职业方向发生了转变:从重点研究“如何把瘦子变成胖子”——即解决营养不良的难题,到现在专心研究“如何让胖子变成瘦子”。
什么是减肥医生眼中的“胖”?当下社会的“肥胖地图”是什么样子?世界上有没有特效减肥药?与风靡其他圈层的传说一样,减肥所产生的泡沫神话及其覆灭,有着人性中共通的逻辑。能戳破“神话”的减肥医生,会给出什么样的人生建议?以下是《南方人物周刊》对陈伟医生的访谈。
(受访者提供/图)
我到底胖不胖?
南方人物周刊:肥胖是审美问题还是健康问题?什么是医生所定义的胖呢?
陈伟:与20世纪的人类相比,现代新新人类的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瘦为美”的观念正占据主流。很多人特别是女孩儿对自己的体重要求极度严苛,在门诊几乎每天都有不需要减重的小女生对比着明星照片,要求达到自己从未达到的体重指标。
其实,医生视角理解的“肥”和一些人自己感觉的“胖”其实不太一样。在医院检查时,采用的肥胖判断标准,常常不是凭肉眼感觉,而是基于体重达到某一数值后出现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到底胖不胖,疾病说了算。
南方人物周刊:看着不胖的人,是不是就没有“肥胖病”?
陈伟:“内脏脂肪”被称为“最危险的脂肪”,一般来说,肥胖者在外观上会表现为“大腹便便”,但有些人在外表上看不出什么异常,其肥胖问题就容易被忽视。
当前医学上有三种常规的评判肥胖的方法:
第一是体重指数法,体重指数(BMI)是最常用的判断体重是否健康的指标,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我国健康成年人(18-64岁)的体重指数应在18.5-23.9kg/㎡。
但是体重指数有其局限性,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水肿型肥胖者来说,体重指数可能会低估其真实的肥胖程度;体重指数也没有分男女,同样体重指数的女性体脂率一般会高于男性。
其次为腰围及腰臀比法,俗话说,“裤带越长,寿命越短”,即表示腰围是衡量向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目前,腰围是公认的衡量腹部脂肪蓄积(即向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指标。
第三为全身体脂率法,这个方法需要医疗器械辅助。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约有1/4的人代谢异常。而这部分人不仅体重正常,甚至腰围也正常,但是他们的体内脂肪含量超出正常水平。医生会用检测身体成分的方法来准确地反映人们各种身体成分的变化,评价个体和人群的营养状况。
南方人物周刊:有些人抱怨称“喝凉水都会胖”,人究竟为什么会胖?
陈伟:事实上,水是没有能量的,无论是喝凉水还是热水,都不会造成肥胖。肥胖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调节、肠道菌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胖人都是如此,以体内脂肪过度蓄积和体重超常为特征。其中环境因素是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是总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
肥胖存在遗传性,通常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也就是说,肥胖的人,通常其家人都会胖,并且遗传给子女的概率相对较大。
也存在压力性肥胖,紧张、心理压力大会影响应激激素的分泌。这种状态长期持续时,人的饥饿感往往会增强,导致暴饮暴食,加之运动总量减少,容易造成体内脂肪蓄积。年轻一代,尤其是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的精英们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熬夜成了常态,久而久之人体内的瘦素浓度降低,饥饿素浓度增加,就更容易饿,对高能量食物的需求大大提高,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在夜里喝饮料或吃高糖、高油、高盐食物。
另外,现实中也存在低代谢性肥胖,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通常会因基础代谢率较低而肥胖,当然,基础代谢率低并不是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卢俊杰/图)
绘出肥胖地图
南方人物周刊:肥胖问题有多严重?在你的从业经历中,关于肥胖分布地图,有什么颠覆性认知吗?
陈伟:到了美国我才知道什么叫作真正的“巨胖”。我曾经在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减重代谢中心观摩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俗称“缩胃手术”)的围术期管理,即使是见过“世面”的医生,也会惊诧于它针对“人山肉海”的神奇减重效果。
当我回到中国后,有次在自己狭小的诊室内一次接待3名150kg以上的“胖友”,才发现中国的胖子无论是数量还是重量一点也不比美国差。
2016年,《柳叶刀》杂志公布了全球流行病学特征,称全球胖人人数第一次超过了瘦人,而中国的肥胖总人数已经位居全球首位。当时中国已经有8960万肥胖人士,重度肥胖者达到1100万。
2020年12月,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已经超过50%,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也已经达到19%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腰围增长最快的国家。
俗话说,一胖生百病。在医院就诊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超过80%的慢性病都与肥胖有关,或者说很多是肥胖症的受害者。肥胖还与17种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接诊过程中,对于“肥胖”特征分布有什么直观感受和意外认知?
陈伟:从BMI指数来看,以前直观的感受是男性“胖子”比例高于女性,但实际数据显示的结果是与之相反的。
整体感受是,中国南方的“胖友”比北方的少。这可能与饮食、气候有关,但很难将这样的因果关系绝对化。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这一点和减肥效果也是类似的逻辑,有的靠吃减肥药快速瘦下来,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存在风险,不能说完全是某个药导致了“瘦”或者“病”,这是一个存在风险的概率。还有一种魔鬼训练营,的确有个体通过它达到了暂时“减肥”成功的结果,但能说这种药物或方式就是合规的吗?目前没有研究证明这一点。过去美容院线通行的“减肥药”,实际都是不具备相关医学资质的;说到魔鬼训练营,这一定是不长久的,往往会有反弹的效果,因为这不是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
我接触过一些青少年学生的案例,因为要通过体育测试,由家长带来医院减肥,医院达不到那么快捷的减肥目标,转而寻找魔鬼训练营。真有一个暑假减重30斤的,但“成功”不久后又来了医院,因为反弹了。
南方人物周刊:如果要绘制一份“肥胖地图”,你会怎么动笔?
陈伟:多种多样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地图”呈现。肥胖的罪魁祸首是“环境致胖剂”,这是导致肥胖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能量摄入增加和身体活动减少。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四大因素影响肥胖的产生:
社会环境因素:国家兴旺昌盛时期,胖子也是一种“福气”的象征,唐朝以胖为美就是典型的例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肥胖问题是社会繁荣的伴生物。
地理环境因素:处于亚热带地区的人们,四季都要劳动,还要受炎热气候的煎熬,消耗较大并且食欲受高温影响而下降,所以肥胖者较少;处于或接近寒带地区的人们,冬季劳动比较少,而气候寒冷又易增加饥饿感,人们常饮酒聚餐,肥胖者就较常见;住在山区的人活动量大,与住在平原的人们相比,肥胖者更少;资源贫乏地区比资源丰富地区的肥胖发生率低。
文化环境因素:人们的风俗习惯传统意识,也影响着肥胖的发生。南方人定居在北方后,逐渐入乡随俗,肥胖者也逐渐多起来。迁居到美国的亚洲人,其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均高于在本土生活的同乡。
环境干扰物:这可能会加速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合成,带来长期的肥胖。被现代人经常诟病的水果催熟剂、瘦肉精也属于这一类物质。
据相关数据统计,北京男女的肥胖率均位居全国榜首,分别为26.6%和24.9%,这意味着每4个北京人里就有一个是胖子;而在肥胖率较低的海南,只有4.4%的成年男性偏胖。总体来说,北方省份的肥胖率要较南方省份高一些。
(卢俊杰/图)
“减肥”圈的神话与泡沫
南方人物周刊:世界上有没有特效减肥药?
陈伟:确实有减肥药,而且是国家审批的合法药物。但是首先要知道,吃减肥药只是生活行为方式治疗的辅助方法,而不应单独使用。这一条法则也在国内外减重指南中被绝对推荐。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几种正式获批准临床应用的减肥药物。在我国,目前只有奥利司他获得批准用于肥胖治疗,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注射剂则仅用在已经被诊断出有糖尿病的肥胖人群身上。
南方人物周刊:减肥“神话”可信吗?其风靡的逻辑是什么?
陈伟:绝大多数胖友都渴求能拥有一种“天赐神力”:多吃不动、想吃啥就吃啥、想瘦哪儿就瘦哪儿。从心理学角度说,这是一种自我逃避的行为。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其逃避痛苦的动力远远大于追求快乐的动力。一方面是科学指导下的挥汗如雨、营养进餐、减少社交,另一方面则是躲开行动逃到自己编织的“瘦盒”里享受人间美味,还告诉自己只偷吃一顿应该没有问题,绝大多数胖友都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但是当他们再次面对自己的大体重时,只好接受一个又一个“减肥神话”,践行形形色色的“减肥秘诀”,什么“不挨饿也能减肥”、“一周就能轻松减掉10公斤”、“穿个小鞋子或裹保鲜膜也能减肥”等。
这些所谓的“减肥秘诀”听起来似乎都有一点点道理,但执行起来都是苦海无边。于是,人们习惯于尝试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再接受一个又一个泡沫的破灭,然后去追逐下一个神话。
南方人物周刊:“一周减10公斤”靠谱吗?
陈伟:在各大热门网站的搜索引擎中输入“减肥”两字,点击率最高的往往是那些标题中含有“快速减肥”或“××天减××斤”的视频或文章。这些短时间内减去大量体重的方法,也就是“快速减重”,的确存在这种减肥方法。
快速减重常被应用于那些按重量级别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身上,比如为了能够参加比自己体重低一个重量级别的比赛以获得更好成绩,运动员往往会在临近比赛前一周或更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手段使体重快速降低到比赛要求内。此外,一些演员或明星,因特定角色需要或为了在观众面前呈现良好的个人形象,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使体重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
有些快速减重打着“某专家传授”、“多个网友亲历有效”的旗号,花样繁多但实质相同,绝大多数是依靠极度限制能量摄入或增加能量消耗的方式,使机体在短期内产生巨大的能量负平衡,或者直接通过脱水、通便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在这种方法之下,失去的大部分体重并非脂肪,而是身体中的水分和蛋白质,背离了减肥的初心。
减重的终极目标是减去身体中过度囤积的脂肪。机体储备脂肪的消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快速减脂”并不现实,“快速减重”只是身体的短暂反馈,长远来看不利于健康。
南方人物周刊:“清宿便排肠毒”能减肥吗?
陈伟:“排便清毒”正成为随处可见的减肥广告标语。医学上根本不存在“宿便”这一概念。小肠是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而大肠是吸收水分、菌群发酵、形成粪便的场所。一般来说,从摄入食物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需要12-50小时,如果按照“宿便”的字面意思,那么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都是“宿便”了。
至于粪便和肥胖的相关研究,只有一项儿童排便功能障碍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表明两者具有相关性,但并不能说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且可能与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饮食、运动、激素调节、肠道菌群、遗传史)有关。此外,并没有其他证据显示宿便会导致肥胖或者频繁排便能够减重。
美容机构的“洗肠”,类似于医学上的“灌肠”,后者是一种肠道疾病治疗方法,但是要严格限制频率、灌肠剂量等。一些美容机构尤其是不规范的机构所宣传的“洗肠排毒”,不但不能减肥,还有可能导致肠道过度清洁,肠道菌群紊乱,破坏肠道免疫系统,引起继发性腹泻、便秘、感染等。
“清宿便排肠毒”类减肥保健产品,往往添加了很多泻药成分,它们可以通过刺激胃肠道蠕动,快速将肠道内容物排出体外。长期服用这些产品将损害肠道自主的节律性运动,减弱直肠的排便反射敏感性,最终导致“无药不动”。
(卢俊杰/图)
南方人物周刊:吸脂减肥能一劳永逸吗?
陈伟:与饮食控制和运动等减重方法相比,抽脂最大的优点是“快速,并且是唯一能真正减少体内脂肪细胞数量”的方式。甚至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抽脂手术减少脂肪细胞数目来实现“永久”减重。
然而,抽脂减肥并非一劳永逸。研究表明,虽然进行腹部脂肪切除术的女性在1-2个月内可能有显著的体重减轻和BMI改善,但这种影响在手术后几个月(3-20个月)就会消失。手术去除脂肪很可能会触发脂肪再分配和代偿性脂肪生长的反馈作用,尤其是内脏脂肪的代偿性增加。另外,抽脂只是抽取机体冗余的脂肪,并不会增加基础能量消耗,很多术后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加以改变的人,很容易出现体重反弹。
南方人物周刊:当下人们为什么会“痴迷”减肥,并且在社交媒体表现“减肥”?
陈伟:社交媒体所谓的减肥流行风,背后是大家失去了朴素的价值观,是“小孩子才什么都要”,成年人一定是有取舍与选择的,不能坐享其成。只看到减肥后的好身材,看不到背后的自律,社交媒体往往容易出现这种单一导向。这样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减肥神话”的塑造。刷手机、点外卖这类当下很多人选择放松、休闲的方式,与传统的劳动消耗是两码事,实际上既不能消耗体能,也不能带来补充后的缓解疲惫,只是一种循环往复。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韩茹雪 插图 卢俊杰
责编 陈雅峰
Copyright2023小老板科技